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我一直没有怎么认真阅读有关教学理论方面的论述,自然这方面是很欠缺的。暑假里找到了几本很久远的书,都是完整无缺的,一点没有动过。看来,学习动力不足的不仅是我,还是大有人在的。 说起来也是有些汗颜,计划里早就应该看完了,有些时候觉得躺平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人最要不得就是为自己找借口,哪怕是一丝,很快就会成为一片。这个周,有人需要我用爱的教育来弥补他,居然连续错了三天的听写。很多人会说人是一个贱皮子,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。有时候在逆境中却能激发自己无限的可能,你说这是不是很怪的一件事? 《有效教学十讲》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,作者是余文森,成书于2009年,已经反复印刷了二十三次之多,可见本书的受欢迎程度。它分别从教学的有效性、教学的生成性、三维目标、教学情境、教学关系、有效教学的三条“铁律”、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、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、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、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。 本书主要还是从教师观念改变入手,认识新课改,理清楚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。有效性是所有教育、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。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呢?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,才是有效的教学。我们以前喜欢用李商隐的一句诗来总结老师,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。老师的形象是悲观的,更多讲的就是付出,成就了别人,毁灭了自己。你只要不去认真思考,只看表面,下都要把你吓死,又会有几个人来从教呢?吓都把自己吓跑了。
在新课程里面,不但是成就学生,自然也能成就自己。我在班里,喜欢跟孩子们讲,我们之间要相互成就,实现双赢。一定不要出现一方赢,一方输,大家都承受不起。自然更不能破罐子破摔,以为什么都不重要,我已经是这样了,再差一点也没有关系。 我们做的很多事情,好像在理论上都能找到归属。一个是系统化的,能够很明了的告诉你,这个观点是怎么产生的。我们作为一线的老师,没有什么理论知识,也没有相关的研究,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,碎片化的想出一星半点的东西,很可能和其他的研究者的成果不谋而合。我们并没有通过研究,经过一定的过程,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。我们一般都很很遗憾地会丢失这些可贵的想法。我们都是凭着感觉在做,而不是把感觉上升为成果。 关于学生,我一直觉得学生应该主动学习,从心底喜欢上学习,自然会事半功倍。书上讲了学生也是有学习力的,原来为什么要求学生主动学习,原来学生是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的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要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原因所在。 不要小看这个认识,你再去要求学生主动学习,你在讲一讲原因。学生就不会觉得空洞,而是很实在,因为他们也是有能力的,只不过师生都喜欢忽略。我们会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、把课堂换给孩子们,可是为什么要还呢?理解这个本质,后面的就讲得通了。学生也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,觉得自己也是很厉害的,自信心就上来了。 新课改,改的就是老师和学生的思想,重新认识自己,重新构建学习过程中彼此的定位。理顺这个根本问题,对接下来的教学、学习就好办的多。也算是“知己知彼”了。 新课改更多关注人,而不是冰冷的教学,是有温度的。我想,不管是课改怎么改,它也离不了这个主题。解决人在学习中、生活中的问题,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。知识是无限的,又是学不完的,那么人就要在不断地成长中,孜孜不倦地学习。这不就是自己的要求,也是时代的要求,社会的要求。 书中还对教师的成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,从自我、团队的过程。每一个人的成长,都是从自我开始,也有团队的力量,促使个体获得成功。不管怎么样,自己是最主要的个体,也是动力的源泉。 我们看专业的书籍,不是你要看会多少,更多的是你要改变自己的思想。要用先进思想浸润自己荒废的心田,用专业知识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,从而成为一个懂规矩、知方法的新时代老师。